图片
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这首诗以空灵之笔绘就江南山水神韵,更以“声景反衬”手法道破静幽真谛。前四句写泛舟之逸:轻舟随波悠然漂荡,晴空碧水共映悠远;远山云霞渐生,日影追逐回旋的溪流,光影流动间尽显自然生机。五六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堪称神来之笔——蝉声嘶鸣反衬深林更显寂静,飞鸟啼叫愈觉山谷幽邃!以“噪”与“鸣”的声响打破沉寂,却奇妙地强化了空山无人的静感,揭示“有声胜无声”的哲理,开后世以动写静之先河。尾句笔锋轻转:“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面对如此澄澈之境,诗人忽生归隐之念,慨叹长年宦游的倦怠。全诗在泛舟的闲适、山水的清幽与归思的萌动间流转,以声衬寂,以景融情,将若耶溪的灵秀化为抚慰尘心的永恒画境。
赠范晔诗南北朝・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首诗以清新如画的笔触,传递了跨越千山万水的深厚情谊与浪漫诗意。诗人偶遇驿使,瞬间想到远在西北边陲的友人范晔。手中无贵重之物,他便折下一枝江南的花(实为梅花),托使者带去。后两句最为隽永:“江南无所有”——诗人谦言江南别无长物;“聊赠一枝春”——却将这枝花深情地称为“一枝春”!这“一枝春”三字石破天惊:它既是早春梅花的实体,更象征着整个江南的盎然春意、无限生机与温暖思念。诗人将无形的季节与有情之春,凝练于这有形的花枝,赠予苦寒之地的友人。全诗语言质朴,意境却辽阔悠远,在“折花寄远”的日常举动中,饱含对友人的挂念与慰藉,更以“一枝春”的奇思妙喻,完成了对自然之美与人间情谊最诗意的升华,成为表达友情的千古绝唱。
春残唐・翁弘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这首诗以细腻凄婉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暮春时节的深闺孤寂与刻骨相思。开篇“又是春残也”的叹息,道出春光将尽的无奈与年复一年的愁绪,“如何出翠帏?”更以反问流露她无心赏景、懒出罗帷的消沉。随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成为点睛之笔:凋零的花雨中,她茕茕孑立,黯然神伤;细雨迷蒙间,却见燕子成双翩跹飞过——落花的衰飒映衬着孤独的身影,双燕的欢愉反噬着她的形单影只,画面凄美入骨。触目所及皆令她肝肠寸断,连经年的旧梦也已破碎变形。结尾“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更添重压:如何能忍受这愁绪弥漫的黄昏?萧瑟的秋风中,暮蝉凄厉的鸣叫(“辉”指蝉声清亮)穿透暮色,将无边孤寂与迟暮之悲推向极致。全诗在落花、微雨、孤影、双燕、暮蝉的意象交织中,将春残之景与思妇之怨融为一体,于婉约中见沉痛。
题玉泉溪唐・湘驿女子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这首诗以极简的笔墨,在绚烂秋景与永恒孤寂的强烈反差中,道尽了人生欢愉幻灭后的深沉绝望。前两句“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描绘醉人秋色:漫山红叶如饮醉般绚烂夺目,碧绿溪流在夜色中泠泠作响,仿佛拨动琴弦,视听交融,极富诗意。然而后两句陡然转折:“佳期不可再”——美好的时光永不复返,一句斩断所有留恋;“风雨杳如年”——未来的日子只剩无尽风雨,昏暗漫长如永无天光的流年。“杳”字既指风雨的阴沉无际,更喻示希望的彻底湮灭。全诗仅二十字,却通过“红叶醉”的盛极与“风雨杳”的绝境、“夜弦”的清音与“不可再”的死寂,在时空与情感的剧烈碰撞间,将一位失意者对往昔欢愉的追忆、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知,以及对永恒孤寂的悲怆体悟,凝练成一声穿透千年的叹息,余哀无尽。
赠去婢唐・崔郊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首诗以精炼如刃的语言,道尽了封建门第下爱情被碾碎的悲剧。前两句铺陈惨状:“公子王孙逐后尘”揭露权贵子弟争相追逐美色的丑态,“绿珠垂泪滴罗巾”则借西晋石崇爱妾绿珠的典故(暗示女子如玩物),刻画婢女被迫分离时的无声悲泣——泪湿罗巾的细节直刺人心。后两句迸发为千古绝唱:“侯门一入深如海”,以“深如海”的骇人比喻,将豪门府邸化为吞噬自由与真情的无底深渊;结句“从此萧郎是路人”更如冰刃刺骨:一入侯门,昔日情郎竟被迫视作陌路!“是路人”三字,将阶级的森严、命运的冷酷与爱情的绝望,凝成一声摧心裂肺的控诉。全诗在“逐后尘”的喧嚣与“是路人”的死寂间形成骇人反差,于尺幅之内揭开了权贵之家的血腥吞噬与底层有情人永诀的彻骨之痛,字字血泪,力透千年。
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以活泼灵动的笔触,借一位少妇的娇嗔口吻,道出了深藏的闺怨与刻骨相思。开篇如闻其声:“打起黄莺儿”——她气呼呼地要赶走树上的黄莺;“莫教枝上啼”——急切地阻止它继续鸣叫!这看似无理取闹的举动,瞬间勾画出一个率真又烦闷的女子形象。后两句点破缘由:“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原来莺啼惊破了她珍贵的美梦,让她无法在梦中奔赴辽西(唐代边塞要地),与戍边的丈夫相会。“惊妾梦”三字力透纸背:莺啼本无心,却击碎了她跨越关山的唯一慰藉;“辽西”二字,则道尽现实的无情阻隔与漫长等待的辛酸。全诗在“打黄莺”的鲜活动作与“到辽西”的虚幻渴望间形成巨大张力,于娇憨的怨语中,深藏战争背景下思妇的无奈、孤寂与入骨的相思,语浅情深,余味悠长。
金缕衣唐・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以直白而恳切的劝诫,道出了珍惜光阴、把握当下的深刻哲理。开篇连用两个“劝君”,强调“莫惜金缕衣”(华贵衣物)而应“惜取少年时”——青春年华才是真正无价的珍宝。后两句以“花开”为喻,发出更强烈的呼告:“花开堪折直须折”——当花朵盛开,正该及时采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切莫等到花落枝空,徒然折取枯枝!这“折花”意象并非鼓吹享乐,而是激励人在生命力最旺盛、机遇最丰沛的“少年时”,勇敢追求理想、体验人生,切莫虚度蹉跎,待到青春逝去只剩无尽悔恨。全诗语言如口语般通俗,却因重复的劝诫结构与“花开花落”的鲜明对比,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将珍惜时光的朴素真理化作一声振聋发聩的警世钟鸣,千古传诵不息。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以犀利笔触揭露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腐朽,堪称一曲警世悲歌。开篇“山外青山楼外楼”勾勒临安(杭州)繁华:重峦叠嶂间亭台楼阁鳞次栉比,表面写景实暗讽统治阶层大兴土木、醉心享乐。次句“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指核心——国难当头,西湖畔的靡靡之音竟无休无止!愤慨诘问中尽显忧国之痛。后两句更入木三分:“暖风熏得游人醉”以双关之笔,“暖风”既是自然春风,更是纸醉金迷的颓靡之风,“熏醉”揭示统治者精神麻木、沉溺幻梦;“直把杭州作汴州”则如惊雷炸响——他们竟将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故都汴京(已沦陷敌手),彻底遗忘国耻家仇!一个“直”字刺破虚伪,道破其自欺欺人的苟且心态。全诗以景起兴,在“山水楼台”的绮丽与“歌舞暖风”的温柔中,深藏“几时休”的怒吼与“作汴州”的辛辣讽刺,于繁华表象下剥开亡国之忧,字字千钧,振聋发聩。
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温润怡人的春日出行图。诗人乘小船停泊在古树浓荫下,拄着藜杖悠然走过小桥,闲适自得。后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更是传神妙笔:诗人行走在细密如丝的春雨中,点点杏花飘落,带来微凉湿润的触感,却恰到好处地“欲湿”而未湿透衣裳;和煦的春风吹拂面庞,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竟无一丝寒意,只有融融暖意。全诗语言平易晓畅,意境优美动人,通过“杏花雨”的微润、“杨柳风”的轻柔、“欲湿”与“不寒”的精准体感,将江南早春的温润、宁静与无限生机捕捉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拂面而来的温柔春意与踏青的愉悦心情,成为咏春的经典之作。
题龙阳县青草湖元・唐珙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首诗以奇幻的想象与空灵的意境,描绘了秋夜醉宿洞庭湖的迷离梦境。开篇“西风吹老洞庭波”便出手不凡:凛冽秋风不仅吹皱湖水,更赋予洞庭湖以生命流逝的沧桑感,“老”字尽显时光浩渺与秋意萧瑟。“一夜湘君白发多”更发奇想:漫天飞舞的芦花,竟是湘水女神(湘君)一夜愁白的头发!这既渲染深秋的凄清,又将神话哀愁融入现实。后两句醉后奇景堪称千古绝唱:“醉后不知天在水”——醉眼朦胧间,竟分不清是天空倒映水中,还是星河沉落湖底,天地浑然一体;“满船清梦压星河”尤为精妙:诗人感觉载满清幽的梦境,沉甸甸地“压”在璀璨星河之上。“压”字赋予虚幻梦境以奇异的重量感,形成虚实交织、轻(梦)重(压)错位的奇幻效果,将醉后的恍惚、物我两忘的超然与宇宙遨游般的逍遥感推向极致。全诗在“老波”、“白发”的深沉与“醉梦压星河”的飘逸间跌宕,于洞庭秋色中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超越尘俗的诗意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